|
1.序 初夏的一天接到朱亚斓的电话,邀请我给她的《城市儿童安全公共空间结构与设计》一书写序。猛然间还觉得有些惊讶,因为没想到她刚入职大学教师岗位没几年,就有专著即将出版;等拿到书稿仔细阅读后,更是感触良多,甚是欣慰。 中国的改革开放已近40年,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化进程的速度与规模更是史无前例,各种规划思潮也是层出不穷。各地政府对城市基础设施,对包括公园、广场等公共空间的建设投入了巨资,也付出了极大的努力;无论是政府、社会,还是家庭,对儿童相关设施的建设也是不遗余力。然而,有关儿童安全的城市公共空间,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具体实践,都有意无意地被忽略了。我们的孩子要么被关在屋子里“圈养”,要么由家长全程保护其安全,看上去似乎并不存在安全问题。事实上,儿童的天性是要接触自然、感知自然、探索自然,儿童需要在安全的公共空间环境里游憩、学习,这是塑造儿童健康心理、勇敢探索精神的重要“课堂”。但什么样的空间是安全的?不同空间都有哪些不安全因素?……对于这些问题的答案我们几乎没有第一手资料。我们的规划设计师们在规划设计时,要么根本不考虑儿童安全问题,要么仅仅看看一些大而空泛的导则;作为甲方的政府或投资人,更注重的是公共空间美不美、投资效益如何,或有无“生态理念”等,因此,有关儿童安全公共空间的研究成了“冷门”。而朱亚斓的专著将填补学界这一研究领域的空白,必将引起更多人对儿童安全公共空间的关注。 朱亚斓本科时就是我的学生,我也是她的研究生导师。她思维敏捷,善于思考,对研究有着执着的精神。有关城市公共空间儿童安全的研究开始于她的研究生论文。从2004年开始,包括朱亚斓在内,我指导了三名研究生进行该方面的研究。当时,这一研究在调查方面遇到了很大阻力。因涉及儿童隐私,中小学校及公安部门并不愿意配合我们的调查,因而只能动员大量的本科生,在学校放学时“堵”在校门口进行调查,因此而被学校保安“驱赶”是常有的事,调研过程十分辛苦甚至狼狈。也正是由于这样的阻力,这一研究在朱亚斓毕业后就中断了。难得的是,朱亚斓在毕业后并未因困难而放弃研究,而是进一步优化了研究方案,扩充了研究主题,深化了研究内容,并在不到十年时间内,将研究成果集结成书,这既让我感动,同时也深感欣慰。 也许这一研究尚需完善与深化,但万事开头难,希望朱亚斓以此书的出版为新的起点,继续开拓进取,为完善我国城市儿童安全公共空间理论研究做出新的探索。 丁绍刚 2017仲夏 于钟山之麓 2.前言 现代主义将城市看成可用部件组合起来的理性机器,追求效率至上和功能分区,以及规定繁复的规划和新政管制,这种理念深刻影响了我国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使我国城市中心区土地的生产力获得极大释放,旧城区空间的品质迅速提升,城市空间的骨架因此重塑,人们的生活环境和经济水平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 然而,在经济腾飞的当下,我们看到,现代主义指导下的城市建设降低了城市公共空间的活力多样性,损害了人与人可自由交流的人性尺度下的社区结构。 联合国人居署《2016年世界城市状况报告》以“扩大的城市分析”为题,聚焦空间排斥的主题,列出种种面相,如经济空间的排斥、集体的社会文化空间的排斥以及政治空间的排斥等;归根结底是精英主导和交换价值导向的空间生产对弱势群体及更多平民人群的排斥。 儿童是城市中数量庞大的弱势群体和平民人群。对于城市建设,他们没有话语权,多数只能成为城市建成空间的旁观者。 我们高呼“儿童就是全世界”,却草率地对待了儿童对城市社会生活空间多样性的需求,许多人误认为城市中的公园、社区中的组合玩具或引入的大型主题乐园便是对儿童的关注;我们常把“以人为本”挂在嘴边,却未能踏实地真正从服务于我们孩子所需的空间建设做起,错误地以为课堂的教育可以塑造更优秀的下一代;我们讲究可持续,却忽略了城市公共空间中儿童的活力延续正是城市中人与人关系可持续的根本。 一个有活力的城市对待儿童应该是细腻的,有温度的,体现在其公共空间对儿童的开放度、安全性、可达性和趣味性设计。儿童在城市公共空间中应该是能自由地、随时地、安全地进入,然后游戏、接触自然、交流和创造。 本书通过城市调查发现,安全成为了城市公共空间中儿童活动最大的担忧,趣味性公共空间设计的缺乏是造成儿童多样性活动缺乏的主因。因此,本书以城市儿童公共空间活动和安全研究为序幕,展开城市儿童安全公共空间结构体系的理论。在此基础上,以满足儿童活动心理行为的公共空间设计为契合点,论述城市儿童公共空间的设计类型和安全设计,首次提出了适合我国城市空间形式的非正式儿童活动空间的八种类型:具有创意的商业露天游乐空间、连接不同居住社区的游乐空间、校园内的玩乐天地、儿童通勤路上的系列趣味空间、精心设计的居住区内儿童游乐场、无车化的步行空间、充满自然要素的空旷地和被允许的公共建筑门口玩耍空间。最后,以城市儿童公共空间安全及设计维护体系为畅想,提出了社会各阶层参与适宜儿童活动的城市高品质儿童公共空间建设的愿景。由于本人水平有限,论述不深、不足、不当之处还请各位读者批评指正。 我国的城市建设正在经历新一轮的持续更新中,但愿,我们的城市中有越来越多尊重孩子游戏的“乐土”,这些空间对儿童来说是安全的、可步行的、绿色而包容的。但愿,我们的孩子能在城市中自由地奔跑。本书若能为此发挥一丝作用,足矣。 朱亚斓 2017年4月 3.目录 1概论1 1.1研究背景1 1.1.1爱的“失乐园” (儿童需要值得信赖并可以随时玩耍的乐园)1 1.1.2城市化与儿童公共空间活动2 1.1.3城市与儿童安全3 1.1.4国外城市儿童公共空间的发展、活动需求和安全设计研究4 1.1.5国内城市儿童公共空间安全研究8 1.1.6研究评述10 1.2概念界定11 1.2.1儿童与儿童活动11 1.2.2城市公共空间与儿童活动空间12 1.2.3儿童安全价值意涵14 1.2.4儿童安全与儿童安全公共空间结构15 1.3城市儿童安全公共空间结构建构与设计相关理论综述16 1.3.1儿童心理学16 1.3.2环境心理学与环境认知理论17 1.3.3犯罪地理学和CPTED方法18 1.3.4风景园林规划设计19 1.3.5城市设计论20 * 小结202城市儿童公共空间活动和安全研究21 2.1问卷调查21 2.1.1调查样本21 2.1.2问卷设计22 2.1.3问卷发放与回收22 2.2儿童公共空间活动分析Ⅰ26 2.2.1活动空间类型26 2.2.2活动距离和范围31 2.2.3儿童独立活动研究31 2.3访谈调查(襄阳市襄城区、樊城区)32 2.3.1访谈对象32 2.3.2访谈问题设计33 2.3.3有效样本统计33 2.4儿童公共空间活动分析Ⅱ34 2.4.1儿童户外活动类型和活动需求34 2.4.2独立性活动研究35 2.4.3空间可达性和空间偏好研究36 2.4.4基于儿童心理的城市活动空间结构36 2.4.5公共空间中影响儿童活动偏好的因素37 * 小结393儿童心理安全公共空间结构体系研究40 3.1基于安全视角的儿童公共空间心理映像40 3.1.1儿童“活动空间”经历40 3.1.2儿童心理安全公共空间意象分析44 3.2儿童心理安全公共空间结构48 3.2.1儿童心理安全公共空间结构映像48 3.2.2儿童心理安全空间结构影响因素49 3.2.3影响安全空间结构的儿童主体因素50 3.2.4影响安全空间结构的儿童客体因素51 3.2.5心理安全空间印象反作用于儿童在空间中的活动定向52 3.3儿童心理安全公共空间分布模式53 3.3.1安全核心53 3.3.2安全连接体系56 3.3.3儿童心理安全公共空间模式61 * 小结624基于儿童行为心理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研究64 4.1空间类型设计64 4.1.1正式活动空间64 4.1.2非正式活动空间66 4.2空间要素和形态设计73 4.2.1设施73 4.2.2空间布局模式和空间组织82 4.3空间趣味性设计84 4.3.1启发性活动设计84 4.3.2自然探索设计90 * 小结945儿童公共空间安全设计研究96 5.1儿童安全公共空间设计的启发——基于学校和家以及联结空间的调查研究96 5.1.1居住区96 5.1.2小学入口101 5.1.3从学校到居住区的联系通道106 5.1.4其他公共空间108 5.2儿童安全活动设计的启发——基于传统社区和现代小区的比较性研究111 5.2.1陈老巷——现代都市的里弄天地112 5.2.2家属院——安全的儿童乐园117 5.2.3传统社区对现代小区的安全设计启发119 5.3主体安全设计120 5.3.1儿童心理安全设计121 5.3.2儿童活动安全设计121 5.3.3儿童导视安全设计124 5.4客体安全设计125 5.4.1看护安全设计125 5.4.2可达性安全设计127 * 小结1296城市儿童公共空间安全维护体系131 6.1社会监督及安全管理131 6.1.1社会监督131 6.1.2安全管理135 6.2儿童安全教育137 6.2.1教育内容137 6.2.2教育实施者137 6.2.3社会支持138 6.2.4法律保障138 6.3儿童参与空间规划设计139 6.3.1儿童对规划设计的参与139 6.3.2儿童参与空间建设的实施140 6.4基于空间因子的儿童安全空间设计适宜性评价140 6.4.1评价体系的构成141 6.4.2单个空间适宜性评价141 6.4.3区域儿童空间品质总体评价145 6.4.4评价方法的展望146 * 小结146 附录一小学生调查卷(可多选)148 附录二家长调查卷(可多选)151 参考文献154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