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煦(东南大学出版社社长助理兼数字出版部主任、电子分社社长) 来源:《出版商务周报》2012年5月13日
我社在十年之前开始涉足数字出版业务,最初的数字出版主要由信息部来兼顾。在今年春节之后,社里决定加强数字出版方面的工作,成立了数字出版部,并将信息部划归到数字出版部。 注重版权梳理工作
我社虽然较早的参与数字出版,但是早期的尝试相对保守,主要工作是版权梳理,将手中所掌握的图书版权进行整理补签,并且通过改变出版合同将新签的选题的电子版权直接拿下;第二步是动手做电子书,目前我社在售的电子书有4000多种,也逐步实现了与纸质书同步出版,将来我们希望能有部分品种数字版先出,再根据反馈的需求确定纸质印刷。经过前期的摸索,我们基本确立起的数字出版模式是,和几家专业的技术公司进行合作,我们出内容资源和前端的整体框架,由技术公司来负责数字加工,再与电商和运营商合作发布。我们今年还计划开展移动阅读项目,主要是对接三大运营商的阅读基地,后期还会选择一些比较特别的品种做自主开发的尝试。我们还有一个电子音像出版社,一直在推出一些音频和视频的教材教辅,今年我们将重点选择一些优质的教学资源,重新整理打包做成数字化教材,丰富教材的互动性。
我认为,不论是数字出版还是传统出版,大学社的优势在于它的专业学科背景。这意味着我们的作者群和读者群相对集中,知识层次相对较高,易于接受电子阅读方式。从内容上而言,大学社出版的内容也较为集中,比较容易进行整合,形成集群优势。目前,国内的数字出版还处在开创期,作为专业出版社我们要先找好自身定位,理清发展思路。如今我们将自己定位于专业的内容优质出版资源整合者。 树立“大出版”观念
尽管资金一直都是出版社在数字化转型中的一个瓶颈,但是就我社而言,不存在资金短缺的问题。首先,如果有值得投资的项目我们会积极投入资金,也投的起,这也是我们的基本态度;其次,我们的出版宗旨是低风险,坚持自己的专业方向,坚持自己的学术高度。在数字出版方向上,我们把自己定位于专业的出版者、优质出版资源的整合者。我们的重点是把控自身的优势资源,提供优质的素材和数据,将技术工作外包给技术公司来做。
在我看来出版社的数字化转型最为困难的是出版理念亟待更新,大部分的策划编辑还都是以纸质出版为中心,缺乏“大出版”的概念。从选题策划、日常的内容加工管理、营销发行的模式上都还没建立宏观的概念,这都阻碍了我社系统的发展;其次,整个出版行业对数字出版的概念不清晰,传统出版社还没有找准自己在数字出版环境下的定位。最后,数字版权的获取也是比较困难的。年长的作者对于数字版权不太了解,不敢授权;一些年轻的作者,在数字版权方面有很先进的意识,认为这是一个很珍贵的资源,出于对出版社运营能力的不信任,不敢随便的授权。
(采写/崔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