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1 图书目录
前言 编制名单 编制说明
1 苏式风格 1.1 苏式独立农宅△1.1.1 苏式独立套型 A/1.1.2 苏式独立套型 B/1.1.3 苏式独立套型 C 1.2 苏式双拼农宅△1.2.1 苏式双拼套型 A/1.2.2 苏式双拼套型 B/1.2.3 苏式双拼套型 C 1.3 苏式联排农宅△1.3.1 苏式联排套型 A/1.3.2 苏式联排套型 B/1.3.3 苏式联排套型 C
2 田园风格 2.1 田园独立农宅△2.1.1 田园独立套型 A/2.1.2 田园独立套型 B/2.1.3 田园独立套型 C 2.2 田园双拼农宅△2.2.1 田园双拼套型 A/2.2.2 田园双拼套型 B/2.2.3 田园双拼套型 C 2.3 田园联排农宅△2.3.1 田园联排套型 A/2.3.2 田园联排套型 B/2.3.3 田园联排套型 C
3 新古典风格 3.1 新古典独立农宅△3.1.1 新古典独立套型A/3.1.2 新古典独立套型 B/3.1.3 新古典独立套型C 3.2 新古典双拼农宅△3.2.1 新古典双拼套型A/3.2.2 新古典双拼套型 B/3.2.3 新古典双拼套型C 3.3 新古典联排农宅△3.3.1 新古典联排套型 A/3.3.2 新古典联排套型 B/3.3.3 新古典联排套型 C
4 新中式风格 4.1 新中式独立农宅△4.1.1 新中式独立套型A/4.1.2 新中式独立套型 B/4.1.3 新中式独立套型C 4.2 新中式双拼农宅△4.2.1 新中式双拼套型A/4.2.2 新中式双拼套型 B/4.2.3 新中式双拼套型C 4.3 新中式联排农宅△4.3.1 新中式联排套型A/4.3.2 新中式联排套型 B/4.3.3 新中式联排套型C
5 英伦风格 5.1 英伦独立农宅△5.1.1 英伦独立套型 A/5.1.2 英伦独立套型 B/5.1.3 英伦独立套型 C 5.2 英伦双拼农宅△5.2.1 英伦双拼套型 A/5.2.2 英伦双拼套型 B/5.2.3 英伦双拼套型 C 5.3 英伦联排农宅△5.3.1 英伦联排套型 A/5.3.2 英伦联排套型 B/5.3.3 英伦联排套型 C
参考资料
2 相关文摘
前言
2013 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建设美丽乡村的奋斗目标,这也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美丽乡村建设逐渐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代名词。迄今,在地方政府与规划、建设等管理部门的共同努力下,美丽乡村建设已取得显著成效,形成一批在当地乃至全国都具有良好知名度的典范。这些典范村庄环境整治既在一定程度上较好地体现了地方特色,在生态环境改善、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农民增收方面也起到积极示范作用。但是,在取得辉煌成绩的同时,我国各地新农村建设也面临诸多困境。当前农村规划与住宅建设和发展机制还不健全,在经济迅速发展的情况下,急需科学的规划与设计理论体系指导和切实可行的技术措施支撑。首先,农村住宅设计常盲目照搬城市类型的住宅平面与风格,很少根据农民自身的生活、 生产需求和行为要求出发,这就亟待展开专项调查、设计与研发。其次,现有农村住宅多为农民自建,用材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平面布局不合理,常导致农村住宅性能差,建筑空间品质不高,建筑风貌也考虑较少,特色彰显不足。最后,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农民无意参与农村整体环境的营造,住宅布局分散,院落空旷,土地利用率低下,无法保障农村可持续健康发展。针对上述农村住宅建设所出现的具体问题,应充分考虑农民特定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将节约土地与创造优美的生产和生活空间、良好的生态环境结合起来,打造一种新型的具有地方特色、能够凝聚“乡愁”的农村住宅模式,实现健康、和谐、节地、节能、可持续的人居环境目标。首先,规划足够的储藏空间。与城市不同,农民有大量的农具和农产品需要储藏, 这就决定了适合他们居住的住宅需要配置较大的储藏空间。其次,安排更多的邻里交往空间。农民有着充裕的闲暇时间和稳定的邻里关系,在规划设计中应充分考虑相应的交往空间布局以方便乡民之间的交往。最后,在此基础上创造“有天有地”的院落模式。农民习惯了每家都有独立的庭院及户外活动空间,在规划设计中尽可能借助底层庭院、楼层露台及屋顶花园等多种方式为农民创造丰富的室外活动空间。为顺利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满足广大农民的生活、生产需求,在“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水网密集地区村镇宜居社区与工业化小康住宅建设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项目编号:2013BAJ10B13)的资助下我们将研究成果汇编成册。在农村住宅分类标准的选取上,从水网密集的江浙地区的地域特色出发可以分为三大类, 即山村风貌型、水乡风情型和田园风光型,每一类又可按照不同的造型风格细分为苏式、田园、新古典等多种模式,在户型组合上则涵盖了独立、双拼和联排等主要类型。总体而言,本书内容全面翔实、条理清晰,可对广大农民建设新家园起到深入浅出的实践指导作用,也可为规划建设管理者、专业设计人员和学生提供一套新颖实用的参考资料。但限于编者水平和时间所限,疏忽之处难免,在此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在本书编制出版过程中,倾注了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宜兴市规划局、南京瀚境建筑规划设计顾问有限公司和东南大学出版社等单位诸多同志的辛劳和汗水,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 徐 宁 2016 年 9 月 20 日 |